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上谷行客

上谷行客 的---所见所闻,文学生活

 
 
 

日志

 
 

写在东大院拆迁之际  

2017-12-06 19:09:1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宣化东大院是我少年乃至整个青年时期生活居住过的地方,也是我父母住了一辈子的地方,那是我父母的故居。1964年,我父亲随矿山公司去了大西北,我的爷爷奶奶妈妈就带着我和我的妹妹就被安置到了东大院,一直在那住了有50多年,我的奶奶爷爷,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在那个家里先后过世的。那个家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记忆。
东大院不是一个人们习惯上认识的大院,她是一个地理范域,从靠近东工程的三角地往东至宣钢焦化厂北侧的居民区,在从宣化的东升路南到宣钢白灰窑,工程处以北都属于东大院的范域。占地面积大约有十几平方公里,是宣化最大的一处宣钢职工家属住宅区。我家在1964年搬到东大院时,这里有一排排的简易平房和零零散散的青砖建筑,最体面的建筑就是供销社南面那座二层小楼了,据说是专家楼,后来改成了宣钢医疗所,解决这里的人们就医。我家就在供销社后面紧靠着东升路的一排平房里,那时候我家的房后除了大土坑还有一块农业社的庄稼地。过了东升路往北就更不要说了,都是农业社的庄稼地。爸爸为什么选择这靠近马路的最后一排房安家而不是往南挤一挤住青砖房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上学是最远的,小学校在供销社的东侧,叫井巷公司小学,我要去上学要穿过十几排房子,那排子房里有许多是空着的,没有人住。加上街道里没有路灯,很吓人地。后来随着从庞家堡,烟筒山等地迁入人口的增多,和宣钢企业的发展,这里慢慢地繁华了起来,排子房住满了居民,一座空旷的大院粉刷了院墙,有了人气。学校,商店,银行,邮局,以及一些宣钢附企的小工厂,小单位陆续建立,有了水泥抹面的小马路,有了自由市场,东大院繁华了起来。再往后这里的居二代逐渐长大,家家开始垒小房解决住房急需,我家也是在房前房后盖房子,有了我结婚用的房子,直到1995年我们单位分房我才搬到吕祖庙的新楼房才离开了旧家。我三弟弟结婚后则一直住在我搬出的房子里。这时候东升路北也建起了起来,有了环保设备制造厂高大的厂房,有了宣化大修厂,有了东升旅舍,有了宣钢第二招待所的四层楼,有了宣化有线电视台,煤气储运站,有了宣化风动机械厂的家属住宅楼。再往北还有了宣化经济开发区。
东大院从繁华的顶峰跌入衰落和宣钢的扩建有关系,宣钢要扩大产能,需要建设新的车间,相应扩大厂区,这就开始动员东大院搬迁,把一部分职工家属搬迁到宣化高速收费站东边的新楼房去。可惜这次搬迁进行的并不顺利,也并不彻底,在匆匆忙忙拆除了一道巷,二道巷以及东头的一些居民房,和一些紧靠二炼厂区的几栋楼后就搁浅了,搁浅的原因一是居民不愿意搬迁到远离商业区的北高速新住址,二是宣钢拆迁资金困难,和国家出台了对钢铁产能的控制,环保要求等政策,拆迁扩建都进行不下去了。可是这一拆就把东大院原有的格局破坏掉了,各大银行分支机构纷纷撤离,宣钢四小被迫搬迁。商业网点破破烂烂,马路,路灯再无人维修维护,加上拆迁留下的断墙残壁,灰土垃圾,东大院破败了。所以这里的居民是欢迎区政府这次拆迁改造的。我们家也如此。
  评论这张
 
阅读(17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